“终本”案件,如何“无解”变“有解”?

发布时间:2024-05-11 13:05:39 来源: sp20240511

原标题:“终本”案件,如何“无解”变“有解”?

  天津市宁河区因河得名,鱼米之乡,每年成讼案件约1.6万件,对一个有着42万人口的农业大区来说不算多,但如果其中首执案件占比超30%,且首执案件中又有四成因无财产等原因而被迫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这样,经年累积的“终本”案件势必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如何破局?

  天津市宁河区人民法院以区委部署的“民生案件执行难攻坚战”为抓手,敢创新解难题、用巧干克难关、优服务疏堵点、强协作建机制,蹚出了一条积案出清、兑现胜诉权益的新路径——

  利用网购踪迹巧执行

  “咱市场有没有一家做吊装的,老板30多岁,河南口音……”8时的建材市场人群熙熙攘攘,正在四处打听的是宁河区法院执行法官张瑞斌,他和同事天蒙蒙亮就从宁河区赶往东丽区的这家建材市场,找一个叫王凯的被执行人。

  2019年,家住河北省廊坊市的27岁小伙儿毛磊经介绍到宁河区为王凯承包的航吊工程做高空安装,高空作业中意外坠落,因伤致残,不仅不能工作,还欠下了巨额的治疗费用,这让毛磊五口之家陷入绝境,无奈以提供劳务受伤责任纠纷向宁河区法院呈讼。

  毛磊拿到胜诉判决后,王凯却再次玩起了“躲猫猫”,不仅拒接电话,人又在外地无法确定行踪,26万赔偿款几乎成了“白条”——

  这个案子就这么“终本”了?张瑞斌不死心。一天,他突然想到,王凯是做工程的,少不了网购,如果能调取他的网络收货地址,是不是就能顺藤摸瓜找到他?顺着这一思路,张瑞斌和同事随即赶赴浙江某网购平台协作中心。

  很快,平台就锁定王凯的常用收货地址为东丽区某建材市场。张瑞斌和同事如获至宝,连夜返津,清晨赶赴市场,因没有更详细的信息,他们只好在偌大的市场里一户户、一个个格子去打听。临近中午,终于在一个转角挂着破旧牌子写着“吊装”二字处,找到了王凯的母亲,从她惊讶的眼神中看出,她没想到法官居然能找到这里,她知道,这回是躲不过去了。

  “我儿子在西藏打工,我们会积极筹钱。”在法官的攻势下,促成双方和解,王凯先行赔付了5万元,其余按月给付。

  此案执结,让宁河区法院尝到了“大数据”执行的“甜头”,就此与网购平台达成协作,为执行查人找物再添利器。据了解,目前通过该平台已查到23名被执行人。除此之外,宁河区法院依托新媒体矩阵发布悬赏公告15期,失信曝光百余人,12名被执行人迫于压力履行了义务,执行到位金额100余万元。

  打出“感情牌”借力执行

  在基层,百姓把“你”当自己人,很多工作就好办,这是宁河区法院执行攻坚的法宝之一。

  “刘法官,交通事故纠纷那个被执行人王凤和她工友来找你主动还款了,在大厅”……一大早,宁河区法院执行局工作群被这条消息刷屏了!大家好奇本是“终本”的“骨头案”,为何主动来还款?

  申请执行人吕亮,家住岳龙镇的一个村庄,春节,他骑着摩托车去姑父家拜年,被电动三轮车意外撞伤,导致多处粉碎性骨折,左胳膊落下伤残。肇事人王凤逃逸承担主责,吕亮也因无证驾驶承担次责。拿着胜诉判决的他没想到连到期取出骨折部位钢板的二次手术都没钱做。

  负责恢复执行的,是有着8年执行经验、土生土长的法官刘玉龙,吕亮的这3万块钱手术费成了他的“心事”。

  考虑到被执行人王凤是一名农村妇女,离异带娃,无车无房无存款,在外租房住,靠打零工生存,或许这笔赔偿是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几经思量,刘玉龙决定还是要去王凤的父母家再走一趟,上门寻找突破口。

  村庄的一间砖瓦房,堆满了捡来的废品,一件完整的家具都没有,父亲过世,母亲患心脏病,这种情况让他再次犯了难。

  “她刚入职一家食品企业,在车间加工。”与王凤的母亲唠家常的一句话,引起了刘玉龙注意。

  “直接冻结工资,为了生存她肯定辞职”“直接拘留,孩子怎么办,手术费更无从着落”……刘玉龙清楚,无论哪种结局,双方都是输家。

  彼时,摆在绝境面前似乎还有一条路可走,向企业寻求帮助!贸然上门势必对王凤正常工作、企业生产造成影响,刘玉龙思忖着,决定先电话联系企业说明情况。

  “王凤刚入职,工作认真负责,目前工资3000余元,我们会配合法院做工作。”企业经理胡某回复。

  刘玉龙乘胜追击,转天当面拜访。这次会面后,企业迅速发起了员工众筹帮王凤渡难关,短短两天集齐赔偿款,于是有了工友陪同王凤到法院的一幕。

  “刘法官确实说动了我,一面是急需做手术的申请执行人,一面是困难的被执行人,法官‘千方百计’找到了线索,还要思虑周全,做了很多工作,很受触动。”胡经理向记者坦言,招工成本很高,企业也想留住人才,困难时拉一把,员工才愿意与企业共发展。

  这种办案模式在宁河区法院不是个例,办理一起案件,结识一帮乡亲,了解一方风土,法官走街串巷细致入微地付出,对每起案件讲情讲理讲法地综合施策,对于“无解”的案件,借力激发传统的道德观念,在亲人帮扶、好友互助、社会责任中寻求了破局。

  执行服务走“新”更走“心”

  “执行法官常外出办案,有时电话、见面确实不方便,在宁河代理的两起案件却‘一改往常’……”一次听取意见的座谈会上,天津市人大代表陈凤莉律师为宁河区法院执行工作点赞。

  这得益于2023年8月,一个集立案、信息查询、材料收转、案款收发、来访接待等职能的一站式执行服务中心在宁河区法院落成,实现了事务集约、案件分流、窗口服务的三重效果。

  以往,几经辗转联系不上法官,当事人极易产生误解、不满,陈凤莉代理的两起执行案件恰逢服务中心成立,中心架起了高效沟通的桥梁,从立案到查控到冻结拍卖,她没有像以往一样联系不同法官,而是直接向中心反馈诉求,高效沟通下,法官及时采取执行措施,让300万标的民生案件顺利执结。除此之外,宁河区法院在服务中心还设置专人负责首次约谈,全程讲解执行实施流程,对从没接触过执行的当事人来说,也能清楚知道不同节点应该如何与法官配合。

  “如果事事都要找法官,执行法官也负重难行。”宁河区法院副院长张立国深有感触,该中心建设初衷是便利当事人,更是方便法官,首次查控、恢复执行线索核查、线下财产冻结等多项事务性工作均由该中心完成,当事人有事找中心,让法官专心办好案。

  据了解,该中心成立以来接待群众2000余人次,接收线索反馈2800余条次,启动恢复执行程序895件,执结752件。

  与执行服务中心联动,宁河区法院先试先行,在全市率先公布“24小时执行热线”,群众可随时提供被执行人具体行踪或财产线索。与此同时,直面执行信访案件居高不下的棘手问题,推行“见面工作法”,设立庭长信访接待日,庭长每天下午在中心轮值。2023年,该院案访比低至万分之2.38,同比降低了0.73个百分点,群众认可度大幅提升。

  合力让“沉睡”的案件“活”起来

  “终本”案件大部分都是常年积累的“骨头案”,仅凭法院一己之力难以扭转局面。2023年年初,一场由宁河区委部署,举全区之力的“民生案件执行难攻坚战”被列为宁河区“六大攻坚战”之首,作为主责单位,宁河区法院起底近千件“终本”案件,选定200件疑难杂案示范攻坚。

  区委主要负责人先后6次召开调研推动会,区委政法委主要负责人牵头公安、检察、发改、民政等相关部门组成攻坚战专班,每月调度;法院党组书记靠前指挥,每周碰头,“梳梗阻”百余次。

  腾房案件是执行中的“老大难”,尤其强制腾退,往往对抗情绪激烈,突发情况难料。某村委会因村民老张一家超期占用集体土地搭建建筑物,向法院申请强制腾退。谁承想,老张一家极力阻挠,法官多次劝说主动腾退无效,老张的母亲甚至将自己反锁在腾退建筑房里,不开门锁,多次执行被迫中断——

  “重启强制腾退!”经攻坚战专班研判决定。考虑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宁河区法院制订了详细的集中执行预案,执行现场警力、医疗、消防、电力等多部门齐上阵,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见证下,最终一场跨越6年的腾退案件得以实质执行。

  攻坚“腾房难”仅是依靠党委领导,多元赋能的一个缩影,开启司法拘留“绿色通道”、协助完成查控被执行人行踪、研判拒执犯罪线索……从法院“小马拉大车”到全区“群马齐上阵”。

  “春日破冰”“夏日雷霆”“秋季风暴”“假日执行”“凌晨出击”集中执行更是纷纷告捷。最终,攻坚战案件全部执结,执行到位金额1200余万元。

  趁热打铁,宁河区法院推动建立民事执行协作长效机制,构建了“区委政法委—各司法单位—街镇村居”纵向体系,横线上建立了“法院+”机制。在攻坚战的带动下,2023年,执结案件7894件,首执案件执毕率达35.35%,到位率53.51%,执行到位金额11.6亿元,执行工作单独考核位列全市首位。

  有“判”必行,不留“白条”。不怕“揭短亮丑”,扭转“一亩三分地”思维,赢得党委支持,民生案件执行难攻坚战取得全胜,让“无解”案件变成“有解”。“宁河区法院将攻坚战中多部门协作的临时性措施升级为跨系统合作长效机制,见人见事见机制,为天津法院下一步‘终本清仓’作出了探索。”天津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何朝晖说道。(记者 李小芳 通讯员 张 圆 陈长凯)

(责编:温璐、薄晨棣)